咨询热线

135-3752-7788

ARTICLES

技术文章

当前位置:首页技术文章徐工讲课:实验室的注意事项

徐工讲课:实验室的注意事项

更新时间:2025-09-22点击次数:51
实验室是进行科学研究、教学实验和技术开发的特殊场所,涉及各类仪器设备、化学试剂、生物样本等,安全与规范是保障实验顺利进行的核心。以下从安全防护、操作规范、仪器使用、试剂 / 样本管理、应急处理、环境维护等维度,详细梳理实验室的核心注意事项,适用于化学、生物、物理等常见实验室场景。

一、通用安全防护:进入实验室的 “第一道防线"

所有人员进入实验室前,必须做好基础防护,避免因防护不当引发安全事故。
  1. 着装规范

    • 必须穿着实验服(长袖、过膝,材质耐酸碱 / 防火,生物实验室需选择防渗透材质),禁止穿短裤、短裙、拖鞋、凉鞋、高跟鞋进入实验室。

    • 长发(过肩)需束起,佩戴发网;佩戴框架眼镜者建议额外佩戴防护眼镜(防止液体飞溅或粉尘进入)。

    • 禁止佩戴戒指、手链、项链等饰品(避免试剂腐蚀、仪器勾挂,或在生物实验中增加污染风险)。

  2. 个人防护装备(PPE)按需佩戴

    根据实验类型选择对应防护装备,不可省略:

    • 化学实验:接触强酸、强碱、有毒试剂时,佩戴耐化学腐蚀的丁腈手套(不建议用乳胶手套,易被有机溶剂溶解);涉及挥发性有毒气体(如氯气、甲醛)时,佩戴对应型号的防毒面具(而非普通口罩);进行加热、反应实验时,佩戴护目镜。

    • 生物实验:操作病原微生物(如细菌、病毒)时,需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,佩戴无菌手套、口罩、防护面罩,必要时穿防护服。

    • 物理实验:使用高速旋转仪器(如离心机)、激光设备或进行力学测试时,佩戴防护眼镜、防冲击手套,避免碎片飞溅伤人。

  3. 禁止无关行为

    • 严禁在实验室内吸烟、饮食、饮水(包括存放食物、饮料),避免试剂误食或污染。

    • 禁止在实验台附近追逐打闹、使用手机(必要时放在指定区域),防止注意力不集中引发操作失误。

    • 非实验人员(如访客、未成年人)需经实验室负责人同意,并在专人陪同下进入,且不得触碰仪器和试剂。

二、实验操作规范:从准备到结束的全流程要求

规范操作是避免实验事故(如爆炸、火灾、污染)的关键,需严格遵循实验方案和仪器说明书。
  1. 实验前准备

    • 提前熟悉实验原理、步骤、涉及试剂的特性(如毒性、易燃性、腐蚀性)及潜在风险,明确应急处理措施,不盲目进行 “未知操作"。

    • 检查实验所需的仪器、试剂、耗材是否齐全且状态正常:试剂标签清晰(无破损、无混淆),仪器电源线 / 管路无老化,通风橱、生物安全柜、紧急喷淋等设备可正常使用。

    • 两人及以上进行高危实验(如使用剧毒试剂、高压设备)时,需明确分工,相互监督,禁止单人独立操作高危实验。

  2. 实验中操作

    • 生物实验室中,不同样本(如细菌、细胞、血液样本)需单独存放、标记清晰,操作时使用一次性耗材(如吸头、培养皿),避免交叉使用;实验后耗材需经灭菌处理(如高压蒸汽灭菌)后再丢弃。

    • 化学实验室中,不同试剂的称量工具(如天平砝码、称量纸)、容器(如烧杯、量筒)需专用,避免残留试剂相互反应(如酸性试剂与碱性试剂混合引发危险)。

    • 使用明火(如酒精灯、煤气灯)时,需远离易燃试剂(如乙醇),明火附近禁止放置纸张、塑料等可燃物;加热完毕后立即熄灭明火,不可用嘴吹灭酒精灯(需用灯帽盖灭)。

    • 加热液体时(如烧杯、试管),容器口不可对着自己或他人,防止液体沸腾飞溅;试管加热需先预热,避免局部过热炸裂。

    • 进行放热反应或高压反应(如密闭容器反应)时,需控制反应速率,实时监测温度、压力,防止容器爆炸。

    • 取用试剂时佩戴手套,避免手直接接触;固体试剂用干净药匙,液体试剂用移液管 / 滴管(专用,不交叉使用),取用后立即盖紧试剂瓶塞,放回原位。

    • 严禁 “尝、闻、摸" 试剂:如需判断试剂气味,需用手轻轻扇动瓶口,使少量气体飘向鼻腔(“扇闻法"),禁止将鼻子凑近瓶口。

    • 按需取用试剂,避免过量(剩余试剂不可倒回原瓶,需按 “废弃物处理规则" 丢弃,防止污染原试剂)。

    • 试剂取用

    • 加热 / 反应操作

    • 避免交叉污染

  3. 实验后收尾

    • 立即关闭仪器电源、水源、气源(如煤气、惰性气体钢瓶),拔掉插头;加热设备需待冷却后再清理。

    • 及时清理实验台:废弃试剂、耗材按分类倒入对应废弃物容器(不可随意倒入水槽或垃圾桶),实验器具清洗干净并烘干 / 晾干,放回指定位置。

    • 脱下实验服、手套、口罩等防护装备,按 “脱卸规范" 处理(如生物实验的污染防护服需单独灭菌,手套不可随意丢弃),并用肥皂或洗手液清洗双手(至少 20 秒)。

    • 填写实验记录:详细记录实验日期、操作步骤、数据结果、试剂使用情况及仪器状态,确保记录真实、清晰、可追溯。

三、仪器设备使用:避免损坏与安全事故

实验室仪器(尤其是精密仪器、高压设备、大功率设备)需严格按规程操作,防止设备损坏或人员受伤。
  1. 通用原则

    • 使用仪器前,必须阅读说明书或向专人学习操作方法,禁止 “凭经验" 随意操作(如擅自调整精密仪器参数)。

    • 使用前检查仪器状态:电源线是否破损、接口是否松动、耗材(如色谱柱、试剂瓶)是否安装到位,确认无误后再开机。

    • 仪器运行中不得离开岗位(尤其是加热、制冷、高压设备),需实时观察运行状态(如压力、温度、流量),发现异常(如异响、异味、报错)立即停机,切断电源,并报告负责人,不可自行拆卸维修。

  2. 重点仪器操作注意事项

    • 离心机:离心前需平衡样品(对称放置的样品重量差不超过规定值,如 0.1g),防止离心时剧烈震动损坏仪器;盖紧离心盖后再启动,运行中禁止打开盖子;离心结束后,待转子停止转动再取样品。

    • 高压灭菌锅:灭菌前检查水位(需高于加热管),避免干烧;放入的物品不可超过锅体容积的 80%,且需留有空隙(便于蒸汽流通);灭菌过程中严禁打开安全阀或锅盖,待压力降至 0、温度降至室温后再开盖。

    • 电泳仪:操作时佩戴绝缘手套,避免接触电极(防止触电);电泳槽内的缓冲液需没过凝胶,且不可溢出;结束后先关闭电源,再拔插头、取凝胶。

    • 精密分析仪器(如液相色谱仪、质谱仪):严格按规程进行开机预热、样品前处理、进样操作;实验后需进行清洗(如色谱柱冲洗、离子源清洁),避免残留样品污染仪器;长期不用时需按要求进行维护(如关机前排气、干燥)。

四、试剂与样本管理:防止误用、泄漏与污染

实验室试剂(尤其是危险化学品)和生物样本的规范管理,是保障实验安全和结果可靠性的重要环节。
  1. 试剂管理

    • 分类存放:按试剂性质分类(如酸性、碱性、氧化性、还原性、易燃、易爆、有毒、剧毒),不同类别试剂分开存放(如强酸与强碱隔离,易燃试剂单独存放在防爆柜中,剧毒试剂存放在双人双锁的专用保险柜内),避免相互反应引发危险。

    • 标签清晰:所有试剂瓶必须贴有清晰标签,注明试剂名称、浓度、纯度、配制日期、配制人,标签破损或模糊时需及时更换,禁止使用 “无标签试剂"。

    • 领取与使用:剧毒、易、试剂需严格执行 “双人领取、双人使用、双人保管、双账记录" 制度,按需领取(一次不超过实验所需量),剩余试剂及时归还,不可私自带出实验室。

    • 过期处理:定期检查试剂有效期,过期试剂需按 “危险废弃物处理规程" 统一处理(如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回收),不可随意丢弃或继续使用(避免影响实验结果或引发安全问题)。

  2. 生物样本管理

    • 标记与溯源:所有生物样本(如细胞、细菌、组织、血液)需贴有标签,注明样本名称、来源、采集日期、保存条件、实验编号,建立样本台账(记录接收、使用、剩余、销毁情况),确保可追溯。

    • 安全保存:根据样本特性选择保存条件(如 - 80℃冰箱保存细胞,-20℃保存血清,4℃保存短期使用的细菌培养物),不同来源的样本(如临床样本与实验动物样本)分开存放,避免交叉污染;冰箱内禁止存放食物,且需定期清理(如每月一次),去除过期样本。

    • 废弃处理:生物样本及污染耗材(如吸头、培养皿、实验服)需放入专用的生物安全垃圾袋或高压灭菌袋中,经高压蒸汽灭菌(121℃、30 分钟)后,再按医疗废弃物规定处理;涉及病原微生物的样本,需在生物安全柜内完成转移和废弃操作,防止气溶胶扩散。

五、应急处理:应对突发事故的 “关键步骤"

实验室需提前配备应急设备(如灭火器、洗眼器、紧急喷淋、急救箱),并熟悉各类突发事故的处理流程,确保在事故发生时快速、正确应对。
  1. 常见事故处理

    • 触电:立即切断电源(拔插头或拉电闸),不可直接用手拉扯触电者,可用绝缘物体(如干木棍、塑料板)分离电源,随后对触电者进行急救(如心肺复苏)并拨120。

    • 仪器故障:立即停机,切断电源,不可自行拆卸维修,需贴 “故障标签",报告负责人或设备管理员,由专业人员维修。

    • 样本泄漏:立即用含消毒剂(如 75% 酒精、84 消毒液)的纸巾覆盖污染区域,静置 30 分钟后清理,清理后洗手;若样本接触皮肤,立即用消毒剂擦拭,再用清水冲洗,随后报告负责人,必要时进行医学观察。

    • 锐器刺伤(如针头、玻璃碎片):立即挤出伤口处血液,用大量清水冲洗,再用消毒剂消毒,及时就医,并报告实验室生物安全负责人,追溯样本来源(如是否为病原微生物样本)。

    • 皮肤灼伤:立即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(至少 15 分钟),酸性灼伤可先用弱碱性溶液(如小苏打水)中和,碱性灼伤可用弱酸性溶液(如稀醋酸)中和,随后就医;若试剂进入眼睛,立即打开洗眼器冲洗(眼睛睁开,眼球转动),持续 15 分钟,不可揉搓,随后就医。

    • 试剂泄漏:少量泄漏(如少量强酸洒在实验台),立即用吸附材料(如蛭石、活性炭)覆盖,再用中和试剂处理(如酸泄漏用小苏打,碱泄漏用硼酸),随后清理;大量泄漏(如试剂瓶打翻),立即疏散周围人员,佩戴防毒面具和防护服,用专用泄漏处理工具控制扩散,不可随意用水冲洗(避免污染环境或引发危险反应),并报告负责人。

    • 小火(如试剂洒漏引发的局部起火):立即用灭火毯覆盖或使用对应类型的灭火器(如油类火灾用干粉灭火器,电器火灾用二氧化碳灭火器,不可用水灭电器或油类火灾)。

    • 大火:立即切断电源、气源,疏散人员,拨实验室应急电话或 119,并用防火门阻断火势蔓延(不可乘坐电梯)。

    • 火灾

    • 化学试剂灼伤 / 泄漏

    • 生物污染 / 感染

    • 触电 / 仪器故障

  2. 应急设备与物资

    • 实验室需在显眼位置配备:灭火器(按风险类型配备,定期检查压力)、洗眼器和紧急喷淋(安装在实验区附近,每周检查水流是否正常)、急救箱(含碘伏、纱布、绷带、创可贴、烫伤膏等,定期补充)、灭火毯、防毒面具(不同类型滤芯,适配常见有毒气体)。

    • 所有人员需熟悉应急设备的位置和使用方法,实验室定期组织应急演练(如火灾逃生、试剂泄漏处理)。

六、环境与卫生:保持实验室整洁有序

整洁的实验室环境不仅能减少事故隐患,还能保障实验结果的准确性。
  1. 实验台与地面

    • 实验台仅放置当前实验所需的仪器、试剂和耗材,保持台面整洁,禁止堆积杂物(如书籍、个人物品)。

    • 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液、废渣、废弃耗材需及时放入对应容器,不可堆积在实验台或地面;实验结束后,用湿布擦拭实验台(若有试剂残留,需用对应中和剂处理后再擦拭)。

    • 地面保持干燥、无杂物,若有试剂洒漏或水渍,立即清理,避免滑倒或试剂扩散。

  2. 通风与消毒

    • 涉及挥发性试剂、有毒气体或生物气溶胶的实验,必须在通风橱或生物安全柜内进行,并确保通风设备正常运行(实验前检查风速,实验后继续运行 30 分钟以上,排出残留气体)。

    • 生物实验室需定期消毒:实验台、地面每日用消毒剂擦拭,生物安全柜每周用紫外线照射消毒(30 分钟以上,消毒时禁止人员进入),实验室空气每月进行一次气溶胶消毒(如用过氧乙酸熏蒸)。

    • 避免在实验室存放过多挥发性试剂,定期开窗通风(非实验时段),保持室内空气流通。

  3. 废弃物分类处理

    实验室废弃物严禁混合丢弃,需按类别放入专用容器,由专人统一处理:

    • 化学废弃物:分为酸性废液、碱性废液、有机废液(如乙醇、丙酮)、重金属废液(如含汞、铅试剂)、固体化学废弃物(如过期试剂、破损玻璃器皿),分别用耐腐蚀、带盖的容器收集,贴好标签(注明废弃物类型、产生日期)。

    • 生物废弃物:分为感染性废弃物(如污染的耗材、样本)、病理性废弃物(如动物组织),放入专用生物安全垃圾袋或高压灭菌袋,经灭菌后处理。

    • 锐器废弃物:针头、刀片、玻璃碎片等放入专用锐器盒(防刺穿、带盖),不可随意丢弃在普通垃圾桶或垃圾袋中。

总结

实验室安全与规范的核心是 “预防为主、严守规程",所有人员需牢记:不熟悉的操作不轻易尝试,有风险的实验不单独进行,发现隐患及时处理,发生事故冷静应对。只有严格遵守各项注意事项,才能既保障人身安全和设备完好,又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,让实验室成为安全、高效的科研与教学场所。


联系我们
扫码加微信 移动端浏览
Copyright © 2025玉崎科学仪器(深圳)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    备案号:粤ICP备2024299387号
技术支持:化工仪器网    管理登录    sitemap.xml